北京时间12月5日晚,“中国—智利大都市可持续发展对话”研讨会在线上举行。研讨会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清华大学拉美中心和智利可持续城市发展中心cedeus协办。cedesu是由智利国家研发中心anid资助,由智利天主教大学puc和康赛普西翁大学uc共同组建而成的多学科研究机构。
清华大学拉美中心主任陈涛涛教授为活动致辞。她梳理了自清华拉美中心成立以来,清华大学和智利天主教大学(uc)的多领域合作,从医疗领域、技术转移领域到今天的建筑领域。两校都具有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传统,也都对各自国家建筑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止于讨论,陈涛涛教授表示,未来双方一定会找到在大都市现代化方面的合作契机。智利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执行主任josé luis parra代表智方致辞。他认可陈涛涛教授对两校关系的梳理,并强调清华是uc最重要的pg麻将胡了模拟器链接的合作伙伴之一。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智利在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和社会住房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迅速,但缺乏对大都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国的飞速发展经验,尤其是北京的转型经历,将对智利未来十年的发展非常有益。因此,他对活动的圆满成功表达了期待。
与会嘉宾合影
随后,来自智利可持续城市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六位专家学者分别就圣地亚哥和北京大都市发展情况分别作了主旨报告。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工程学院教授juan antonio carrasco和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教授ricardo hurtubia的报告题目为《智利城市肌理的可达性、流动性和完整性》。他们的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对城市空间属性和市民感知行为进行要素提取,探索街道公共空间质量的评价因子;关注城市自行车系统建设的公平性,尤其是65岁以上老年人和青少年等弱势群体需求,使得城市蓝绿空间易于被市民感知利用,进而提升其身心健康。
智利天主教大学工程学院教授maría molinos和ignacio vargas的报告主题为《智利城市的中水利用:进展与挑战》。他们的研究专注全球卫生问题,依据不同地区水系统现状,分别提出适宜性的废水再利用策略,包括涉及城市雨水资源管理、饮用水与卫生设施管理等多角度,并同气候变化及降低碳排相融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学院教授margarita greene的报告主题为《城市非正规性:挑战与机遇》。她认为城市的非正规性代表了挑战与机遇,智利城市有丰富的社会住房历史。城市非正规性发展与城市增量、弱势群体和邻里构成紧密相连,非正规性城市发展产生了城市多样性的建设,同时与城市服务和社会经济密切相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三位教授也先后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城市规划系教授刘健以《北京大都市发展: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为题,指出北京大都市区的快速发展带来不同层面的持续挑战,随着城市不断扩张和大量人口流动,京津冀大都市圈逐渐形成,单一中心城市重组为中心区域城市,为大都市圈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城市规划系副教授唐燕以《责任规划师在北京社区改造中的角色》为题,介绍了2019年北京正式建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运作,该制度不仅服务于社区建设,还推动了城市治理结构在基层的变革。她的研究认为责任规划师制度是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促使规划管理逐渐过渡为精细化治理,通过自下而上的治理体系建构助力北京城市发展提质。
景观学系副教授刘海龙以《从校园到城市:雨洪管理实践与景观水文学研究》为题,分享了城市发展中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与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并以清华校园场地的雨洪管理设计研究和北京二绿地区雨洪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两个案例进行详细介绍,强调在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与生态性。
在讨论环节,六位主旨报告人同讨论嘉宾——智利天主教大学建筑学院教授waldo bustamante、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陈宇琳和助理教授来源,共同针对主旨报告涉及的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waldo bustamante教授和刘健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达了对参加此次活动嘉宾的感谢,并表示中国和智利城市面临同样的挑战,期待未来持续的合作与交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国际事务办主任青锋副教授主持此次研讨会。